週報作品集
有別於身材比例較修長的練習者,自己比例並非修長型的,所以在練習這個動作還是需要做點和他們不一樣的事前功課😭,短手的我還是稍微可以成型。 姿勢也是需要考量到自身的結構與比例,然後調整練習的方法,循序漸進的練習。 看到學生也完成這個姿勢拍照存證,覺得也蠻有趣的,因為有些人會把這個姿勢定位在高階或者複雜的姿勢,然後就不敢嘗試,或被警告不要嘗試。 實際上,似乎並非如此,雖然還是需要基礎以及練習的經驗,許多的姿勢的複雜度會因生理結構而異,往往我們都被外形所侷限住罷了。 至於為何這個姿勢稱為 Matsyendrasana 呢?有一個版本說法是,聖哲 Matsyendra 是在這個姿勢進入深層冥想的。另一個說法是,這是聖哲 Matsyendra 冥想時,採用的坐姿。
### .84位大成就者之一 Matsyendra,也被稱為 Matsyendranātha、Macchindranāth、Mīnanātha 和 Minapa(10 世紀初)是許多佛教和印度教傳統中的聖人和瑜伽士。傳統上,他被認為是哈達瑜伽的復興者,是一些最早文本的作者,是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被認為是 Gorakshanath 的上師,Gorakshanath 則是早期哈達瑜伽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受到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崇敬。聖哲 Matsyendra 也被視為 Natha Sampradaya 的創始人,接受了希瓦(Siva)的教導。
### .名字會因不同國家或典故而異
隨著時間的推移,Matsyendra Nāth 有著許多不同的名字,其中 Matsyendra Nāth 和 Machendra Nāth 是現代較普遍兩個名稱。這兩個名字的拼寫和翻譯在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西藏的各地方方言中存在著相當多的拼寫和翻譯。在尼泊爾,也有另外兩個名字:Loka Natha(世界之主)和 Karunamaya(慈悲的化身)。Minapa,Vajrapada 和 Achintapa(Achintya),也是他在不同地方的三個名字。
### .生活時期與地點
根據各種資料,Matsyendra Nath 生活在7世紀~12世紀之間。最早的日期是基於他與尼泊爾國王納倫德拉·德瓦(Narendra Deva)同時生活的紀錄。大多數關於 Matsyendra Nath 的傳說都在孟加拉、阿薩姆邦、尼泊爾和卡納塔克邦門格洛爾市附近的地區。
.魚王的故事有著相當多元的敘述
隨著文化、宗教,乃至國家不同皆有所相異。在不同的老師學習背景下,聽聞的也會些許不同。
.
### .故事大略為:
一位住在海邊的漁夫,出海捕魚,遇到了一隻大嘴魚,補其不成,反被捕。漁夫被拖進大海,生吞入肚,但大命不死,必有後福。
.
恰巧在這個時段,雪山女神吵著要跟希瓦學密法,希望希瓦可以幫她私教,於是乎希瓦就帶著她到叫破喉嚨也沒人聽得到的大海深處,這樣才不會被別人打擾,可以專心傳授密法。
.
恰巧大嘴魚游著游著就到了希瓦傳法的周圍,碰到希瓦說法,停頓了一下,沒想到才聽一下實在太好睡了,就這樣跟著雪山女神一起昏睡了。
.
還好肚子裡的漁夫豎起耳朵,認真地聽著希瓦傳法,所以每當希瓦詢問:明白了嘛!?
.
漁夫就會以假亂真地代替雪山女神回答:明白了。藉此讓希瓦可以繼續說法。
.
鬧鐘響了,私教時間終於到了,希瓦收拾器具,準備跟雪山神女領鐘點費,拍拍屁股走人,雪山神女才說,我剛聽到睡著,什麼都沒聽到捏,怎麼辦,可以補課嗎?
.
希瓦才滿臉疑惑的回問,那剛剛回答我明白的人是誰?跨丟鬼嘛?
.
這才發現大嘴魚,肚裡有人,但漁夫沒摳摳付學費,因此希瓦收了漁夫為弟子,在海底洗12年的碗。(誤)
.
12年後這隻大嘴魚終於讓漁民銬上漁網,被捕上岸,才揭開這起駭人聽聞的綁架案(誤)...之後據說 聖哲 Matsyendra 在世傳法 500年。
.
另外也有梵天的版本與其他版本就不敘述了。
Aug 22, 2021
有位還在念國小的小孩很喜歡畫畫,總是在下課時東畫西畫的,有次他拿著畫去問老師,該怎麼練習畫畫,讓畫變得更好看呢?
老師回: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學畫畫?認真念書,長大後找個好工作。你不用會畫畫,也可以把人生過得很好。真的想畫畫,等你長大了,有空在畫就好。
> 不要去問一隻魚,該如何爬一座山。
.
3 週前的星期五晚上,在固定的倒立平衡課中,學生問了 koundinyasana ,所以就在鏡頭前準備示範,而在示範的當下,突然感覺到今天似乎可能完成單手(Eka Hasta)的版本,於是就直接說:「等我一下,有感覺!」默默地就將左手離開地面,在視訊與學生面前練了兩次 Eka Hasta koundinyasana。
.
從三級警戒到目前二級警戒,已經完成了將近 100 小時的線上課程,其中包含了 20 小時以上的學識分享,以生理與解剖為主。一週兩堂調息課程約 8小時。一週四堂動態課程大約 65 小時。以及賣書和日常用品(笑)。
.
在這 9 週近 100 小時的規律練習中,看到學生的變化成長是讓人欣慰的事情。有些練習曾經是她們覺得「事不關己」,但如今做到各種不同的倒立、或者嘗試各種有趣的後彎,原來手平衡只要找到呼吸就穩定了,藉由動態練習也讓肩膀和臀部變的活動範圍更大,開肩開髖更有力量而且舒服。吊胃法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止息的過程逐漸可以舒適延長,而且學會之後練習動作的感覺不一樣,情緒也更加容易平穩安定。
.
目標會引領卓越。
重要的是終於發現原來這一切其實自己本來就可以做得到。
不需要你很厲害,不需要你天賦異稟,不需要你高人一等,不需要你花很多時間。
適合的方法與規律的練習就已足夠,當中會有些挫折,但一定也會有所成就。
.
看到學生在個人FB發心得感想時,有一篇文讓自己也很有感觸:
今天克服了我最想逃避的 Pincha
平常如果老師沒帶 根本不會練
雖然老師說要每天倒立幾次找感覺
可是就是不想面對
好吧!今天克服了心中的魔王
謝謝 [郭品倫]老蘇
「他老是用一種你一定做得到而且很輕鬆簡單的口吻鼓勵學生」
.
其實試著想想,如果傳授的老師,都跟學生說這個很難啦,很辛苦,你們不要學,很危險,你們不需要;或是你想遇到的是,當有疑問時,他可以分享怎麼練習、該怎麼練習或者願意分享引薦去找誰練習的老師。
在補習班當見習講師時,前輩曾提醒,絕對不可以跟學生說:你做不到、你不需要做、你不用做。或許現在還無法,但也只是「暫時」的,不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那顆絆腳石。
.
亞馬遜創辦人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說:
「『忠於自我』的童話故事告訴你,只要你讓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發光發熱,你就不會再痛苦了。但那是誤導人的故事。忠於自我是值得的,但你不能以為很容易,或者可以不勞而獲。你必須不斷付出努力。」
> 這個世界多麼努力的讓你變得與眾無異?你要多麼努力才能保持與眾不同?你要多努力,才能一直保有讓你與眾不同之處?
.
FB:lunyogatraveler
IG:lunyogatraveler
Aug 4, 2021
【無聊的習慣】
在原子習慣一書後段,提到【無聊】,這點真的讓人會心一笑,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分享過類似的練習心情。在許多的練習日子當中,難免會出現各種藉口,好讓自己可以有藉口歇息半天或一天,但在無數的練習當中,或許就是在考驗這個時機的出現,到底持續或者中斷。
.
每天坐在地板練習專注,總會有某些日子不經意突然覺得怎麼時間還沒到,鬧鐘沒訂好嘛!?
.
或者想提早結束調息法,跳過哪些不要做好了,好無聊,今天不想做某一個調息法。
.
體位法基本功做做就好,昨天沒睡好,今天賴床,所以乾脆縮短練習時間。
.
昨天和朋友出門太晚回家了;今天下雨身體好重...等等等,真的要打,可以打出一大串曾經想過要給自己的藉口,哈哈哈。
.
以下【原子習慣】摘要:
同樣地,你也不會想要成為看心情的運動員、看心情的寫作者,或是看心情的任何角色。
.
當一項習慣對你真的很重要,你必須願意在任何心情之下堅持執行。
.
真正成功的人也會跟一般人一樣覺得沒有動力,差別在於,儘管覺得厭倦、無聊,他們還是設法繼續堅守既定行程,而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
.
就算心情不對,專業人士還是會採取行動──他們也許不會樂在其中,但會想辦法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
> 作者兼靜心老師 大衛.坎恩說道:「不要成為看心情的靜心者。」
Oct 9, 2021
全世界每 7 秒就有一人被診斷出【
阿茲海默症
】。 記憶力的消退有很多的原因存在,許多人都會說自己「老」了,所以記不住、想不起,背不好,但到底有哪些原因,而這些原因是否能減緩或者甚至逆轉呢?
. 從生理上來聊聊,大腦在約 25歲時成長到最大,之後每年都會略微萎縮。而【海馬迴】在大腦左右各一個,也會隨著時間,每年會減少 1%,而這正是導致記憶衰退的主因。
.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英語: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是人腦中的一種蛋白質,由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生成,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非常需要的營養蛋白質。
. 而在規律運動的狀態下,海馬迴即是產生最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的地方。而適當的心肺運動會負責增加【BDNF濃度】。
. 海馬迴就像人體的【GPS系統】,對空間定位、認知能力也非常重要。但【偶爾動】的效果當然遠不如【長期規律】的運動者,長期運動者不僅長出了較大的海馬迴,也使原有的海馬迴細胞恢復活力。在額葉的效果上同樣適用。
. 在世界各地有著許多被稱為「藍色寶地
」的地區的人們都是高齡且無失智症的地方。這些人都有幾項共通點:保持社交行為、節制飲食、保持規律的日常運動。
.
經過 20 年追蹤 2萬名 70~80歲的女性。發現經常運動的人,其記憶力明顯比那些久坐不動的人更好,專注力也更加突出。
--- 身體和大腦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運動會對身體產生許多正面影響-【心肺
】即是將兩者串連在一起的關鍵,生理是如此,瑜伽也是如此。一顆強壯的心臟會輸出足夠血液,為大腦提供所需的能量,那麼心臟要如何訓練呢?需要血液的不是只有外在的肉身,不要忽略了大腦也很需要血液的。
.
每週運動 3~5 次,其中至少有一次運動是會讓你心臟小鹿亂撞的運動 20~30 分鐘。
. 等等等,別急著又上網找補充品要吃了。
. 三個月規律運動,可以顯著增強記憶的能力。任何形式的運動都很重要!定期運動數週。並且不要指望前幾週會出現太多成效。
.
> 身體會因為你邁出的每一步而有所影響,特別是有關於大腦衰老的情況。
文章部分摘自-
#真正的快樂處方Sep 13, 2021
偶然間和跑步的同學聊聊天,想到【
跑者的愉悅
】和其他問題,So...
.
我:Yoyoyo,問一下問一下,跑 100 公尺和跑 400 公尺和跑 1000 公尺,哪一個算跑步!?
友人:蛤?不懂,這是問題,還是繞口令?
我:就是會因為跑比較長或短,身份就不同了?
友人:厄,都跑步,是還要分什麼,分長跑和短跑之類的吧,然後看用什麼技巧跑什麼類型啊,跑開心的,還是跑技巧的,然後要建立正面的心態,不然很難持續的,跑步能不能持續,跟時間、距離沒什麼相關,姑且不要管跑步速度,但能持續規律跑下去的人,往往一段時間後,至少都能有一定的距離成長啦!
我:那跑 400 的會不會說 跑 1000 的就不是跑步了?
友人:XXX,能跑長跑久也不是靠嘴的好嘛,沒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和適當技巧,也不是想跑就能跑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練習,更別提想產生所謂的【跑者的愉悅】。
(因為我稍微請教同學是否有經歷【跑者的愉悅】過)
. 有些事真真假假,三分真,七分假。有些妄想,一分真,九分假。
.
細細品讀-
#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智慧是每個人追求的事物,不過,智慧也是需要持續訓練的。智慧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智慧並不是藉由等待而來,而是要積極訓練的,因為智慧的本質是刺激我們心智的極限。 我們無法阻止自己,成為觀看這個世界的交流窗口,但是智慧卻能夠讓受限於自我中心思想的我們變得更加謙遜。
> 愚昧的首要條件就是【自我中心
】-
美國康乃爾大學 史登堡教授Sep 2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