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和思考 by 衡量・團隊管理 20 講
問題 1:什麼是「將自我作為產品來管理」的概念?
- 透過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像管理產品一樣來管理自己,並根據環境和需求調整自我行為,以達到最大效率和效果。這個概念旨在透過自我認知的強化,來提升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溝通與合作效率。
問題 2:如何最大化自己特質的正面影響?
- 要最大化特質的正面影響,首先要瞭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模式,並確保自己處於一個能夠支持這些優勢的環境中。同時,要清楚自己的充電方式以及如何在疲憊時快速恢復能量,這樣才能保持高效表現。
問題 3:如何避免自己的優勢成為弱點?
- 避免優勢成為弱點的關鍵在於識別特質的黑暗面,並有意識地規避那些會強化弱點的情境。可以通過與擅長處理弱點的他人合作來補足自身短板,讓團隊互補更強。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很喜歡做性格測試,人喜歡探索自己這事很好,但是我們經常是等熱度一過,就把自己的測試報告放在一邊。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樂於做測試,而沒有真正地讓測試發揮作用。
問題出在哪?市面上流行的自我測試工具,雖然都基於專業的心理學模型,但結論往往是「正面誇誇」,很少有提到「應用場景」,和具體的改變和使用方法。
讓我們的合作對象,在跟我們交流之前,就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你,進而節省雙方時間,賓主盡歡?
這種「將自我作為產品來管理」(Self-Management as a Product)的概念,最初源於紐約時報 2013 年的一篇文章 - 《Want to Know Me? Just Read My User Manual》。
文章中,QuestBack 執行長 Ivar Kroghrud 提到自己在挪威接受軍訓時有一個「領導力培訓」環節,就是要瞭解自己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並透過觀察自己來進一步分析團隊的性格和行為。
這個訓練過程讓他深受啟發,後來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開始使用「一頁紙」的形式,與團隊分享他個人認為最有效的合作方式、溝通偏好和對事情的容忍程度等等。後來,越來越多企業高管開始採用這個創新的自我管理方法,與團隊分享他們的「個人使用說明書」。
特質的雙刃劍效應
沒有絕對的缺點和優點,全看應用場景。
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問題開始,請你思考:
- 你身上會給自己帶來最大傷害的特質是什麼?
- 你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它的傷害?你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和支持,讓自己的優勢能夠在工作中發揮出來?
如果你能迅速、準確地給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說明你很瞭解自己。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沒有遇到一個人能夠一上來給出滿意的答案。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因為傳統的性格測試不會告訴你這些。
為什麼要問這兩個問題呢?我們在整合自我認知的信息時,最重要的線索是你身上最明顯的特徵,或者叫特質。這個特質的正面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特質的反面也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是我們成功最大的阻礙。
最小化特質的負面影響、最大化特質的正面影響
這不僅僅是找到自己的最大優點跟缺點,而是搭配對應的適用場景,對於不利你自己環境,要有意識地去避開。
黑暗面:最小化特質的負面影響
舉些例子:
- 有的時候弱點是我們
優勢的濫用
。比如你是一個善於幫助大家找到共識,避免衝突的人,可是當團隊意見不一致時,你常當和事佬,保持表面的和諧,而沒有去根除問題。
- 有的時候弱點是我們
優勢帶來的偏見
。比如:你是一個喜歡創新的人,不喜歡循規蹈距。你認為循規蹈距的人是老古板,拉低了團隊的效率,可是其實你因為自己的偏好忘記了規矩的價值。
- 有的時候弱點是我們的
優勢用錯了地方
。比如你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如果非要讓你去做控制風險的工作,那麼就糟糕了。
- 有的時候優勢
背後的弱點
,僅僅是被和你不同的人誤解。比如你是一個目標感很強的人,但那些關係導向的人可能會覺得你冷血。
把自己當產品一樣經營,寫自己的個人使用說明書有兩個目的:
一,審時度勢,分辨優勢的使用時間、地點和方式。 二,不適合用自己優勢的時候,找支持系統運用它的優勢,或者有意識地避開。
怎麼避免自己濫用優勢?
如果你是那個喜歡和稀泥,避免衝突的人,就想想團隊裡面有沒有喜歡直面衝突解決問題的人。如果是小事或者只是關於人的情感,那麼你就大膽地當和事佬沒問題;如果是需要解決的大事,那麼你就向後退一步,讓那個不怕衝突,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上前處理,你的用途就是在旁邊支持他,關鍵時刻稍微緩和一下大家的情緒就可以了。
怎麼避免優勢帶來的偏見?
作為那個創新的人,我們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看到對方(循規蹈距)背後的價值就好了。比如:在執行層面,循規蹈距的人會保證事情按計劃向前推進。意識到這點,你就知道該怎麼跟這類人合作,彼此發揮彼此的長處。
你發現沒有,管理好自己優勢黑暗面的同時,你自然地會開始發揮別人的優勢了。你是不是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管理者呀?
所以有個方法,請你在每個弱點的右邊寫下來,你準備做什麼來避免它?是選擇或者避免什麼樣的時機和環境,比如你是樂觀的人,那麼你就選擇你的樂觀主義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去工作,避免控制風險很重要的工作,或者是寫下支持系統,比如你的目標感很強,容易被人誤解,那麼你就可以尋找那些關係導向的人幫助你解決誤解,做團隊的潤滑劑,用他們的優勢來遮蓋住你優勢的黑暗面。
互補越強,這個團隊效率越高。
光明面:最大化特質的正面影響
好,講完了黑暗面,我們來講光明面。如何能夠盡量發揮優勢?你要寫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 在你最難受或者最疲憊的時候,最快速的充電方法是什麼?
- 你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是什麼?
- 你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和支持才能發揮優勢?
這些答案你如何去尋找呢?你要帶著問題去觀察自己的感受
使用優勢就是在為自己充電
優勢代表著巨大的能量,當你使用它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給自己充電。比如說特別善於學習的人,學習新知就能夠幫助他從焦慮的狀態中走出來;再比如說很在乎人際關係的人,和親近的朋友聊天就會幫助他重新充滿熱情。
這個答案非常因人而異,你的充電方式在別人眼中很可能匪夷所思,但你要知道自己的答案。當你被工作的壓力逼到牆角時,知道自己最快的充電方式意味著你可以快速反彈,回到正軌,提升表現。
你需要寫下的第二個答案是「你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或者「你最有效的思考方式是什麼」「最有效的做決定的方式是什麼」。
比如有些人需要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思考,而有些人正相反,需要在和別人的討論中思考。比方說,有些人在洗澡時靈感迸發;有些人則是在運動健身;有些人則是在聽音樂的時候
如果你不確定,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自己,進而得到答案:
- 什麼情況比較高效,工作質量比較高
- 留意自己工作後的感受。如果工作完你雖然身體疲憊,但整個人很振奮,那麼就說明這種工作方式比較適合你。
最後一個你需要寫下的答案,是「你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和支持才能發揮優勢」?
曾經有一個思維方式非常強,邏輯性很強,但並不是很外向,也對關係不那麼敏感的的年輕人問我,他適不適合做銷售?可能很多人會說他當然不適合做銷售,但我不這麼看,我相信他能夠用他的方式做適合他的銷售,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好。他適合什麼呢?適合那種並非強關係導向,產品比較複雜,需要給客戶提供專業的價值的銷售,他後來去給一家工程企業銷售那種特別複雜、特別大的工程,事實證明他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事非常成功。
很多人會理解為這個指的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但是這樣你就把路變窄了。其實我的意思是你要
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工作
。一個人的特質也代表了你最深層的需要。只有滿足自己的需要,你才能發揮出優勢的光明面。
想成為高效管理者,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有兩面,當你能看到正反兩面的時候,才可能做出成熟、全面、正確的決定,而這也是你認知自我的主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