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語法結構,轉換成線性字串。
00 分钟
2021-10-2
給我的啟發?
寫作的作品整理
建立時間
分類
狀態
☀️
專案
URL
https://sspai.com/post/59109
備註
Tags
notion image

好的写作方法,可以让你的工作进入正反馈循环。工作进展顺利,你来了更多的劲头儿。有了劲头儿,又可以愉快地进行更多的卡片拼接,形成更好的输出。
編注:本文是「少數派 2019 年度徵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篇徵文的投稿賽道為:效率有心得。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這種諸多寫作高手推薦的方法,實踐起來為何這麼困難? 咱們來聊聊。

疑問

自從寫了《你一寫長文章就焦慮拖延? 》之後,很多讀者,都對卡片式寫作的技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特別是在《如何高效寫長文? 》一文里,我為你介紹了 Gingko 這種非線性寫作工具。 有不少讀者在文後留言,說用 Gingko 寫作,效果非常棒。
notion image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卡片式寫作運用得駕輕就熟。 例如有位讀者,就在留言區問我:
王老師…… 我比較困惑的地方是,卡片方法的使用,至今還沒能體會到寫作時拼接的樂趣……
我覺得有必要詳細講講這種方法。
先說卡片式寫作方法,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有道理,有用處。 其原理就像是我們編程式,都喜歡用高級語言。 為什麼呢? 因為有一堆預先定義好了的庫函數可以使用。 否則,連屏幕輸出個字元,都得你自己來進行底層操作,太繁瑣了。 肯定不愉快。
庫函數的用處,咱們舉個例子。
好比說我給你個任務,讓你輸出斐波那契數列。 這個時候,若有個現成的函數,叫做 ,那你就可以直接拿過來使用。 可是如果這樣的預定義功能不存在,你就得自己寫。 假如用 Python 來寫,可以是這樣:fib()
你看,這個功能寫起來,並不麻煩。 然而,如果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都得需要你自己重新來造輪子,你恐怕就會很煩惱了。
寫作也是一樣。
如果讓你面對一個新建空白文檔,給你一個 3 萬字的寫作目標,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寫起來,你就會感到壓力與痛苦。 但是,如果此時你手頭,已經有了一堆卡片。 這些卡片拼在一起,已經可以勾勒出整個文章的版圖。 那麼這篇文章,就基本上可以當做是 「生長」 出來,而非 「生產」 出來。
你會嘗試,把這些卡片,用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搭出一個最為精彩的故事。 當然,單單是卡片的內容,並不足以講述完整的故事。 你可以用語言文字,在這卡片排布出的邏輯之間穿針引線,讓故事變得完整而精彩。
notion image
有了卡片,你寫作的時候,不但沒有壓力,還會有一種探索和創造的趣味。 在排布和捏合卡片的時候,興許還會有金句和奇思妙想,在你頭腦中湧現出來。 豈不妙哉?
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都錯誤使用了卡片寫作方法。 這樣一來,你不但享受不到樂趣,還把自己逼進了一個更為糟糕的境地。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方向

卡片式寫作里,一種最常見的錯誤,就是自頂向下來使用卡片。 具體來說,就是開啟某一個項目的時候,先進行大綱的撰寫。
大綱勾勒,一般是通過頭腦風暴 + 思維導圖來完成。 
notion image
有了大綱之後,你再規劃每一個章節的具體寫作目標。 包括分成幾個小點,然後大概字數應當是多少。 這之後,你才對應著每一個小點,分別建立一張卡片,然後進去填寫東西。 初看起來,你每次只需要對一個很小的點來著手,因此注意力容易集中,認知負擔也不大。
等到每一個小點,都已經寫就了卡片,再把它們捏合在了一起,一篇文章也就寫完了。
且慢。
你這哪裡是卡片式寫作? 這叫大綱式寫作 + 專注模式啊。 這個過程中,你是時刻都有壓力的,你的注意力一直得是聚焦的。 問題是,這是典型的高耗能模式。 你的頭腦,對這種模式是最為恐懼和反感的。
當你的頭腦恐懼與反感一項任務的時候,你覺得會出現什麼狀況? 痛苦地保質保量完成它? 別開玩笑了。 那是只有少數人才能達成的 「最優目標」。 你我普通人,就不要這樣折磨自己了。 痛苦是受過了,可之後更直接的後果,是拖延症。 不要對拖延症過於咬牙切齒,它實際上是一種基因裡給你帶來的保護措施而已。
你用結構化的方法寫作,從上到下,逐步試圖細化。 順利的時候還好,一旦出現不順利,路走不通,那就糟糕了。 這種狀態,一般被描述為 「文思枯竭」。 一點兒都不好玩兒。 當然,你會想到跳躍。 這裡走不通,先做別的,將來再回到這裡,搞定它。 這是多年的標準化考試里,你早已掌握的高級技能。
可因為一上來,你是先定義了大綱,把路線、流程確定了,所以即便你想跳躍,先易後難,也缺乏足夠的彈性。
例如那個經典的段子,問:
要把大象裝冰箱,需要幾步?
對,三個步驟:
  1. 打開冰箱門;
  1. 把大象裝進去;
  1. 關上冰箱門。
乍聽起來,有道理啊。 你實際執行一下?
因為你的頭腦,能快速分清難易程度,所以會毫不猶豫地把容易做到的 1 和 3 搞定,從而宣佈專案已經順利地完成了 2/3。 問題來了,剩下的第 2 步怎麼辦?
一上來的總體規劃,看似效率極高,避免一切橫生枝節。 但問題在於,這種無彈性可能導致的,就是自己被逼到牆角,甚至不得不丟棄掉一切的工作成果,推倒重來。 如果你寫過畢業論文,很有可能在缺乏跟導師足夠溝通的情況下,或多或少體驗過上面過程。
為什麼自頂向下式的 「卡片寫作」 不好使呢?
複習一下,史蒂芬平克曾經說過: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語法結構,轉換成線性字串。 (“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你看,寫作的關鍵,不在於最後形成的那些線性文字,而在於背後的靠山,也就是你的那張思考之網。 這張網,你事先預定義好連接,卻還沒有節點。 環顧一下自然界,哪裡有一張網,是這麼構造起來的? 做了這麼不自然的事兒之後,你就只能被動填充這些節點。
採銅老師在最近的一則筆記里,講述了認知隧道(cognitive tunnel)的概念:
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當下那件緊急的事情上,變得特別狹窄和受限,此時容易忽略全域的資訊,看不到整體。
我覺得用這個概念,描述你在自頂向下使用卡片的時候,頗為貼切。
它帶來的,遠不止是一種痛苦的過程。 更要命的,還會抑制你的創造力,讓你無法構造出真正高品質的作品。 寫出來的東西,由於被框定在一個很窄的活動空間裡,缺乏遠端聯想,因此也很難讓人有 「眼前一亮」 的幸福感覺。 更多的時候,它是干癟的。
反之,如果你已經有了現成的卡片作為節點,穿針引線,把它們織起來。 那麼在你需要動用這張網的時候,便可以利用節點間的連結,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你的工作方向,應該是自底向上的。 寫準備好卡片。 而卡片的來源,絕不能是摘錄的資料,或者別人語言。 那樣體現不出你工作的價值。
卡片,要來自你的筆記

卡片

記筆記,對你來說肯定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但是,記筆記也是有誤區的。
最常見的兩個誤區,分別是:
  • 零散記錄;
  • 不分場合環境拚命記
所謂零散記錄,容易理解。 例如說你在書的邊角記下來一句話,說 「這道題我已經會證明瞭,但是地方不夠,就不寫詳細過程了」。 多少年後,別人看到了這一段,就把它列成世紀難題。 因為你沒有記下來證明的過程。
notion image
上面這段兒,我說的當然是費馬。
你遺漏的筆記,可能沒有這麼重要。 但是想想看,有多少散落在筆記本、紙張、電子書和 word 文檔裡面的筆記,你恐怕永遠也找不到了。 即便找到,你大概也不知道當時說的究竟是啥。 因為那寥寥幾筆,過不了 3 天你就忘了含義。 甚至字跡潦草的話,連寫的是什麼都想不起來。
何況你再次遇見它們,興許是 3 年以後的事兒了。 在記筆記這事兒上,沒有認真記下來的,就不能算數。
不分場合環境,是指另一種極端。 總有人告訴你,你應該想盡辦法,把所有的有價值資訊,全部記錄下來。 於是我們會看見,在國際會議上,很多人抱著個筆記型電腦坐在下面。 試圖記錄講者的全部內容。 敲擊鍵盤、記錄聲音,還不時拿起手機拍 PPT。 要不是怕人家挑理,估計就直接錄像了。
這些人,看起來真的是高效能人士。 問題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這麼做,你真的能從心所欲,把需要記錄的關鍵點,全都記錄下來嗎?
我個人的體會是,敲了幾下鍵盤后,就發現漏掉了好幾句話。 即便你有錄音,錯過了現場的交流與溝通機會,也得不償失。 聽起來,這簡直就是悖論啊! 詳細記錄也不是,隨手記錄也不對,還給不給人活路了?
活路當然有,記兩遍就好了。
第一遍,不管你是在聽講座,還是在讀書,亦或是跟人家閒聊。 遇到有啟發的事物,都可以立即找個東西來記錄。 餐巾紙都可以。
所謂 「草木竹石,皆可為劍」。 使用的記錄介質,真的無所謂。 關鍵在於,24 小時之內,你需要記錄第二遍
這一遍,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以給別人講題的方式,把你獲得的這個見解,用簡練的語言記錄下來。
解釋一下:
  • 用自己的語言。 是因為你將來是要把它放在文章、報告或書裡面。 雖然將來你會進行修改、潤色和調整。 但是你依然應該保證,基礎單元最好是你自己的話。 否則將來會有被認定為抄襲剽竊的危險。
  • 給別人講題的方式。 這是因為,要把一個東西講明白,你就必須搞懂它。 這是用輸出倒逼輸入,讓你深入理解一個知識點。 這也恰恰是費曼學習法的精髓。
  • 要簡練。 一則筆記如果記錄內容過多,你的思維會被局限框定。 況且如果筆記過長,形成的上下文就會過於具象。 能和它建立鏈接的內容,數量上會大打折扣。
這種第二遍筆記寫好之後,做什麼? 將它們集中存放到一處。 否則將來找起來不方便。
在電腦不發達的時候,大師們對於卡片,總要找個這樣的抽屜裝一下。 為了便於儲存、檢索和利用。
notion image
在數位化的今天,你就不要給自己找這麻煩了。 還是用電子版本的筆記管理工具吧。 筆記單單是寫好、存好可不夠,你這不叫製作卡片,叫存檔模式。
要啟動你的卡片,讓這個系統為你所用,你就要主動建立連結。 在 Evernote 裡面,軟體可以根據關鍵詞頻率等,自動發現筆記之間的可能關聯。
notion image
而在 Devonthink 中,系統不僅可以説明你找到相關筆記,甚至還可以計算相關度,幫你排序。
notion image
這些自動關聯,可以在你構建筆記卡片網路的時候,給你以説明。
但是,你絕不能簡簡單單只依靠它們。 因為關鍵詞頻率的相似度作為衡量指標,依然是把你框定到了一個狹窄的上下文中。
你需要做的,是將一張卡片放到卡片盒中的時候,盯著卡片盒裡面已有的那些卡片。 看這些卡片,和你手裡這張之間,有沒有關聯。 如果二者能夠擦出智慧的火花,那麼趕緊加入鏈接,並且說明這種鏈接的關係和邏輯。 注意,這種關聯並不一定是一對一。 如果卡片盒裡面,已經有若干張卡片和手裡的卡片有聯繫,那就把這種關聯都建立上。
在目前的筆記應用里,建立這樣的連結,非常省事兒。
notion image
例如上圖中藍色的連結,就直接鏈到了卡片盒中已有的卡片上。 點擊可達。 甚至,如果你覺得,一兩句話講不清楚,那可以乾脆再做一張卡片,專門談這個手動建立的新關聯。 當然,做這張新卡片的時候,你依然要盯著卡片盒,看是否還有添加新連結的可能性。 迴圈往復,不斷累積。
連結絕不是越多越好。 一定要精。 對每一條連結,你自己必須能夠看懂它們之間的聯繫,否則將來依然會面臨遺忘的窘境。
假以時日,你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卡片盒裡面形成了若干團簇。 這些卡片之間,用連結相連。 這樣,把卡片串起來,也就足以形成段落、篇章,甚至可能是一本書的內容。
你也可以採用輔助工具,説明你去觀察這種聚簇。 例如下圖描述了我 Evernote 筆記的關聯。
notion image

拼圖

此時,卡片已經備好,這才該是你享受拼接卡片的時刻。 要高效拼接,你需要一個趁手的寫作工具。
例如在 Scrivener 裡面,你可以把卡片都從筆記軟體導入進來。 卡片散列排布,然後依照上下文和筆記之間的連結關係,去拖動它們的順序,看能否拼出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
notion image
在這個結構中,縫隙肯定是有的。 沒關係,新建一張卡片,簡要註明你需要如何穿針引線,作為佔位元。 後面有了時間,再回來細緻寫作和修改就行。
你可能會問:
老師,不是說這樣先規劃后寫作,會導致認知隧道效應嗎?
確實,寫這種過度段卡片的時候,你的思維難以再度發散和跳躍。 不過文章的主體內容和那張瑰麗的卡片網路,你都已經齊備。 這種過度段落,還 「要啥自行車」?
這時候你應該防範的,是另一種錯誤。 即試圖把卡片當成靜態的東西。
從筆記軟體,到寫作工具裡,你恨不得一個字都不改,只通過調整卡片的順序,以及過度段落,來強扭一個故事出來。 就像筆記記錄的時候,你需要記兩遍。 此時,當你把筆記卡片轉化成寫作卡片的時候,一定是要把它當成動態的模組,而不是靜態的文字。
要訣就是,每一張卡片導入進來之後,都要順著當前的上下文進行改寫和梳理。 原先的兩張卡片,也未必非得是進行先後順序的排布。 甚至,有可能一張 「吃掉」 另一張,即把內容融合進去。 所有這些操作,都以你寫作時的邏輯,作為執行原則和評判標準。
「上下文」 這個詞兒,意義非凡。
你寫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給別人看
小說是這樣。 非虛構類作品,特別是論文,更是要這樣一種對話。 凡對話,就必須要有上下文。 你的文字內容,要能嵌入到當前上下文的情景中。 所以你得根據上下文來 「翻譯」 你的 「筆記卡片」 到 「寫作卡片」,使之可以跟環境融合起來。
這樣看似麻煩,實則在記筆記的時候,極大減輕了你的認知負擔。 你不必有顧慮,思索某張卡片寫作的時候,就一定要符合最終文章的情景。 想到哪裡,就可以將筆記卡片寫成什麼樣子。

網路

把卡片拼接成了文章之後,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呢? 我之前做到這裡,總會做一件錯事兒。 那就是把在某篇文章中已經用過的筆記打上標記,然後存檔。
這樣做,是因為時間長了,有些資料不記得是否已經用過甚至發表。 再次重複使用的話,似乎就不大好了。 容易讓別人認為有賣兩次騙稿費的嫌疑。
後來才逐漸明白,這種對使用過筆記存檔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
因為卡片盒的奧秘,恰恰是複利。 你的卡片,寫完了就丟(存檔)。 就如同把錢放到存錢罐裡。 你能指望存錢罐裡面能生出財富? 但如果你在自己的卡片盒構建網路,卻如同把積蓄存到了銀行。
通過精心建構的手工連結,你的卡片盒裡出現了一個非線性的複雜系統。 這個系統,才可以幫助你獲得複利。
這種增長,一兩天可能看不出什麼來。 最初,當你的卡片盒裡面只有一條筆記的時候,它和你線性寫東西的效果,看起來沒有區別。 有兩條筆記的時候,也無非是你可以將它們稍稍排布一下順序。 這和線性的積累方式,依然區別不大。
但是,隨著筆記條數越來越多,筆記之間的連結就會帶來強大的力量,這將使得你變得思維敏銳,變得文采飛揚。
你不是在一個一維的線上非常無趣地走來走去,而是在一張網,一張高維的網路上跳躍。 你的經歷,是驚險而刺激的。 這樣才會有觀眾願意看嘛。 你寫得越多,寫得就越快。 因為你的網路足夠複雜。
你寫得越快,寫得也就越多。 而且因為創作的門檻,被你越拉越低,所以你在完成這麼多的作品時,一點也不會覺得困難,更不會覺得是一種煎熬。
這就是外腦,一個複雜系統的威力。 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
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另外一個心得,是沒人限制過你,在一個時間段以內,只能拼一張拼圖。 寫作的高手,尤其是高產的作者,往往被人稱頌其毅力。 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誤會了他們。 這些作者,根本就不需要動用毅力。
你可能聽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未必真的在意過其合理性。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分散式的結構。 有的時候,好的點子就是不知道從哪兒湧現了出來。 這些點子,太珍貴了。 你需要把它們抓住。
如果你現在在寫文章 A,腦子裡出現了一個跟它毫無關係的點子,怎麼辦?
有的人會馬上開啟一個任務 B,然後去討論這個點子,把 A 晾到了一邊。 等到試圖轉會 A 的時候,心境思路全都亂了,好多東西甚至忘卻了,還得重新來一遍。
有的人知道這種結果,於是會乾脆丟棄掉這個點子,強迫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 A 上,以便能夠按期完工。 但實際上,如果你真正搞懂了卡片式寫作,就會發現上述兩個方式,都不對。
你應該快速記錄下你的點子,寫到哪兒都無所謂。 然後趕緊繼續回頭寫 A 文章,保證心流不斷。
只是別忘了,在當天,把這個點子記第二遍,變成一張卡片。
誰知道呢? 這樣抓住靈感,不斷積累之後,也許剛寫完 A 文章,你一看自己的卡片盒,發現 B 文章的相關內容,已經形成了一個足夠複雜的網路,又一篇文章早已呼之欲出了。
何況,你怎麼知道一個在當下看起來和 A 沒有關係的卡片,是否會隨著 A 網路的增長,突然之間產生聯繫呢?
你早已看過納博科夫的比喻,知道了卡片式寫作如同拼拼圖。
但是,你何時聽他老人家說過,你不可以同時拼好幾張拼圖了?
你的卡片越多,可能構成的連結就越多。 而連結越多,你的網路內容就更為豐富多彩。
正因為有這樣的特殊流程,卡片式作家往往都特別高產。 因為人家是多線程工作。 就如同你用下載工具下載,多允許幾個任務並行,一般都有些益處。
而且卡片寫作法還是步步為營的。 他們隨時都可以撿起來暫時擱置的工作,靠著早已記錄好的基礎單元和鏈接輔助,繼續穩步前進。
你不必焦慮,不必壓抑自己的創作衝動,不必動用自己寶貴的注意力,更無須使用意志力資源。
意志力這東西,實話實說,大部分人真的沒有多少,就不要隨意浪費了。 暴殄天物啊。
那些用過的筆記,倘若記不清是否用過,又用了一次怎麼辦? 沒關係。
每次你寫作整合的時候,都需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再度翻譯,是不是? 這種翻譯有的時候可能恰巧一個字也不用變化,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改寫很多內容。 甚至,有的時候除了一些關鍵詞之外,全部都需要變化,以適應你獨特的寫作空間上下文。
這種重用,並不是一種偷懶,而是大千世界里,固有的一種自相似性的結果。 在物理學中,微觀粒子的結構與宏觀尺度的星球存在相似性。 在史書中,歷史不會重複,但是總會押著相同的韻腳。
在機器學習領域,你不必從頭訓練一個模型,而可以使用遷移學習,借鑒別人的訓練結果,只需要很少的樣本,就能微調一個複雜模型,符合自己的需要。 在不同尺度,不同任務間,處處都有這種自相似性。 同樣,你的一則筆記卡片,放在卡片盒(你的外腦複雜網络)中,也可能要被用到一次、兩次……
這樣一想,你還需要擔心嗎?

小結

這篇文章里,我詳細給你介紹了卡片寫作的常見認知誤區與具體實施方式。
希望你能理解以下要點:
  • 卡片式寫作,方向至關重要。 千萬不要自頂向下列大綱,而要以筆記為單元,通過鏈接構成網路,讓你的思考之網自底向上,自然生長出來;
  • 筆記作為基本單位,你需要瞭解正確的記錄方法。 要記住兩遍記錄法,幫你平衡對關鍵想法 「記得全」 與 「記得及時」;
  • 筆記卡片不能直接作為靜態的拼接單位,而應該就著上下文,翻譯成為寫作卡片,然後再進行拼接,才能避免思維被局限和擠壓,才能讓你體會到卡片拼接的愉快;
  • 充分理解筆記卡片對於思考網路的作用,你才能避免錯誤濫用意志力,甚至丟棄掉頭腦中好不容易湧現出來的寶貴觀點。 自相似性可以讓你在不同上下文中重用同一則筆記的不同譯本,而不必有所顧慮。
總之,好的寫作方法,可以讓你的工作進入正反饋迴圈。 工作進展順利,你來了更多的勁頭兒。 有了勁頭兒,又可以愉快地進行更多的卡片拼接,形成更好的輸出。 這樣的效果,是你的精力充沛,幹勁兒十足,著作豐富。 與此同時,你的卡片盒外腦,也變得愈發深邃而睿智。
反之,如果工作的結果,是讓你每一次創作都搜腸刮肚,疲憊不堪,那麼你的熱情自然會消退,停止構建和寫作更多的東西,從而進入一個停滯或者負反饋迴圈的階段。
希望這些論述,可以解決你關於 「卡片拼接」 方法的疑惑。
祝卡片寫作愉快!
上一篇
读书盘点|2022年世界读书日
下一篇
第三周刊_No.33|从白塔到虎跑,记一次随意的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