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逃避痛苦,就能快樂?-負面情緒之壹
00 分钟
2025-4-18
認知標籤
效率提升
人生態度
生活啟發
思維模式
當個Player
日期
Jul 19, 2022
主題(relation)
和快樂相比,負面情緒或許更加真實可信
分類
觀有所思
夢中驚醒,伴著被汗浸濕的後背與掌心,我獨坐床邊,想著剛剛的夢;那個令人懼怕的未來。 從體制內跳離開的那一刻起,這種情緒便常伴身旁,並常在各個人生轉折處,提醒我它的存在 先前的應對,總是想方設法地告誡自己要更正面陽光,不要鑽牛角尖。 但由結果來看,隨著每次的自我暗示; 單方面提高了日照的強度,光照不到的地方反而更暗更深、情緒也更重更沉。 直到最近,直面了情緒,問題產生:負面情緒真有那麼壞? . 我們常說要活得快樂;離苦得樂,這是人類的本性。 而我們也普遍認為負面情緒是種糟糕的東西,彷彿需要去壓制、化解,才能過上積極樂觀的人生。 但一味的追求離苦得樂,最後就真的能快樂? . 就像喝酒,與友人三杯黃湯下肚;閒話家常,最快樂的時刻出現在"微醺"。 在此,意識尚明、酒品甘口;旁人看來也是如此和善,那一刻彷彿歲月靜好,世界大同。 但在人生經歷中,你我有幾次成功把場面停留在那狀態呢? 一百次裡大概有一兩次,能在那個狀態多停留一會,而其他九十八次裡大多頭也不回地衝過了線,然後在宿醉的折磨中清醒。 快樂也是一樣的,稍微不留神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接著一頭撞進它的反面。 .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就跟享樂與美食一樣,初接觸總是新鮮、愉悅與滿足。 當次數多了、胃口大了,會漸漸的失去樂趣並想要更多。 但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在佛學當中,貪嗔癡是人之所常。 無論滿足與否,基因天生容易使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感受痛苦、麻木快樂。 得到了,想要更多;得不到更多,便失落,這一切,也沒有盡頭。 畢竟慾望無窮,除非屏蔽慾望的產生,否則我們終其一生皆須要與其共存。 . 所以,我有個猜想: 所謂離苦得樂,指的並非是遠離痛苦,才能快樂。 「而是要我們先懂得擁抱痛苦,接受他的存在;接受這是自己身而為人必然出現的脆弱。」 這之後,才能好好地體會那相對的快樂,甚至迸發出能量。 . 如此一想,和快樂相比,負面情緒或許更加真實可信。 因為他們提醒了我們,世界的真實。 知道痛苦的必然,才能接受不那麼強大,不那麼英勇,也不那麼完美的自我。 想到了這裡,負面情緒還是有;還是不適,但至少沒那麼可怕了。 進一步的,這種負面情緒為何產生?我想,是"自由與行動"。
notion image
上一篇
读书盘点|2022年世界读书日
下一篇
第三周刊_No.34|母女之间:阿克曼、波伏瓦、费兰特,她们这样书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