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用SWOT方式來爬梳自己目前面臨的處境
興趣愛好

☕ 咖啡
- 楔子:念大學時,有天跟同學一起念日文,中間休息時剛好看到旁邊有台咖啡機跟一罐即溶咖啡,於是就拿起咖啡罐倒了兩匙到美式咖啡機裡煮,煮好後倒一杯給同學喝,只見他接過來喝一口後,立馬奪門而出,往廁所的方向奔跑著.... 後來去園區上班後,同事不時會分享他煮的咖啡,慢慢地就跟著學了不少。
- 回到台北工作後,也是因為朋友的介紹而認識做烘培的朋友,跟他學習手沖,了解不同產區的豆子風味,也有去上vvcafe學長的硬派手沖課,了解不同的濾杯搭配不同的手沖技巧,儘管是同款豆子,卻有不同的風味呈現。
TODO: vvcafe咖啡課/影片重點整理 by Notion
這次訓練營的目標
把 Notion 當作一根桿子,把自己的優勢及機會當作支點,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並把劣勢帶來的不便及威脅帶來的不安給減少到最低,再來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來幫助周遭的朋友們一起變得更好,一起進步。
訓練營結束後,我可以:
- 用 Notion 來建置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於工作上,把每個專案的內容整理成文檔;於生活上,把自己有興趣的技術或領域有系統的整理,唯有透過系統化的整理,才會有高效率的產出跟他人分享。
- 用 Notion 來建置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平衡工作、家庭、個人三方面的時間。
- 最重要是,透過這次的訓練營,重新拿回主導權,活用 Notion 來幫助自己抓出生活中的不合理,優化自己的生活,透過回饋與分享讓周邊的朋友們一起變得更好,一起進步。

W1心得
(TBD)
助教日 W1 by 第 4 小隊助教 - 涵渝
本週直播課重點回顧
讓助教最深刻的是「開營儀式內容」的其中內容→「學習不會只有一種樣子」而是網狀的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
我認為這句話,可以在這裡拆成三句話,也就是:
同學可以跟老師、助教、其他同學學習; 助教可以跟老師、其他助教、同學學習; 老師可以跟其他老師、助教、同學學習; 簡單說,這裡每個人都是你的學習對象。 你可以教別人,別人可以教你; 你可以分享,別人也可以分享; 我們都是「費曼學習法」的實踐者,以「教學」和「輸出」為導向。
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一門知識和工具,當然也包括 Notion。
不過我想,一開始的冒險家,都不是非常厲害的人
而是經過每個早晨和夜晚的努力,才慢慢蛻變成為優秀的冒險家。
這讓我想到禮拜天同學第一次進來 Discord 的時候
在 「🙋🏻」自我介紹 的頻道都有說到:「我是 Notion 的新手」、「對 Notion 不太熟」等等
Notion 真的不好學,初期要熟悉各種區塊的應用,到後來慢慢設計發展成屬於自己的系統。
這過程,根本就像是從寶寶爬行 → 好像有點力氣站起來 → 後來慢慢走穩了,到終於學會跑步了!
這條路是不是看起來不好走?
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冒險家,一定都會堅持到最後的!
答應班主任和助教⋯
要一起跟各位冒險家們,透過 Discord 交流,還有每週作業的迭代,來進步成長,好嗎?
沒有動力的時候,就翻開冒險家契約回顧一下吧
當初你可是親筆簽下了哦
來不及反悔了啦
助教針對本週作業的思路說明
這週的作業是完成學員中心的個人 Profile
在想 Profile 的時候,我會先用「一個問題」來問自己:
Q:這是「個人使用」的頁面,還是「共用」的、會分享給其他人看到的頁面呢?
如果是「個人使用」的頁面,我會接著問自己:
如果這是「共用」的、會分享給其他人看到的頁面,我會接著問自己:
你會發現,這兩種頁面的差別,就在於「要不要思考其他人」
如果這個頁面只是自己用的,那只要想到自己就好。 如果這個頁面還有其他人要看,那就需要多換位思考,多想一點。 那這兩種頁面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呢? Bingo!就是「目的」。 做任何一個 Page 都要先思考自己的需求,才不會做到最後才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
說到這邊,同學們認為這次的作業:學員中心個人 Profile 的「目的」,是什麼呢?
昨天雷蒙提到「以終為始」,想想你的終點是什麼。
沒錯沒錯~有同學說到:
- 「表達自己的理念與願景,同時也透過這樣的方法認識他人。」
- 「除了梳理自己外,也想讓大家了解怎樣的自己」
- 「在整理的時候回顧自己的過去,並且得到別人的反饋後修正。」
- 「記錄初心更發現嶄新的自己」
那我的想法其實跟同學差不多,就是我認為的目的呢,主要有兩個:
你可以想像成 V1 是簡單版,只滿足一個目的;V2 是進階版,一次滿足了兩個目的。
等到確認目的之後,就可以來思考:為了要滿足目的,這個頁面需要有哪些區塊組成?
所以我的第一個作業版本,只為了滿足第一個目的:展示成果
因此規劃了主要的三個區塊:
大家可以發現,這一頁沒有使用任何資料庫或進階一點的功能,單純是運用兩種 Heading,並打上Text,加上底色所組成。
每一個區塊的顏色都以橘色為主,讓整體版面維持一致性。
另外,還有使用 Bulleted list、Toggle list、Code、Callout 等四種形式搭配。
所以第一週的部分,如果要做基礎的版本,那就是以「熟悉各種區塊」的運用為目標,做到盡可能使用「快捷鍵」來操作。
第二個版本呢,要同時滿足兩個目的:展示成果、當作學習入口
因此,首頁的左側有紅色細框的部分,是使用「同步區塊(Synced Block)」,讓進來的人可以選擇要去哪裡。
右邊的【快速查看本週學習】的資料庫使用 Table View,用來快速看看自己這一週的學習,也方便讓其他學員能看到本週的作業產出。
那左邊同步區塊的第一個選擇:個人學習區
我設想這一頁就是給我自己使用的學習頁面,所以會比較重視「操作方便」、「符合流程」、「保持專注」。
想像自己參加訓練營的時候,會經常需要進來這個頁面查看本週的日程和學習進度,所以安排了左上角和右上角的資料庫,分別使用的是 Gallery View 跟 Table View。
而右上的「學習傳送門」則是用來提醒我要去各個區域交流。
其實就是把剛剛的第一個基礎版本放進去,做到成果展示。
那麼同步區塊是用來做什麼呢?
它會同時放在【個人學習區】和【成果展示區】兩個頁面的頂端,方便在那一頁的人可以切換到另一個頁面,而不用回到首頁
所以這個進階的版本,總共滿足了兩個目的,一是顧及到學員本身用來當作學習中心的「使用視角」,以及到訪者用來瀏覽、交流的「參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