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標籤
當個Player
生活黑客
人生態度
思維模式
日期
May 15, 2022
主題(relation)
思維的彈性
分類
觀有所思
之前我提及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防禦型思維,和他的三大魔王😈:僵固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
只要我們稍不注意,就可能落入他們的掌控,像鑽牛角尖一般,越鑽越沒路🐮。
第二部分我提到了破除防禦型思考的方式;怎麼想,以及怎麼做。
我們講了察覺與反駁的思考方式,講了WOOP思維 、 控制兩分法 以及正念。
而最後的收官,我們講講至關重要的:思維彈性。
問題:[我講的這些知識都是正確的嗎?🤔]
不論你心中有沒有答案,我們先放一邊。
看看在溝通中,非常重要的"傾聽🦻"
傾聽: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對你而言,傾聽是否只是個常識,只要耐心聽別人說就好?
甚至加一些總結、反問,理解他的意思並提供建議,就等於傾聽。
在我看來,"並不是" 。
回想人生經歷,有多少次你覺得耐心聽了,也為對方絞盡腦汁想解決的方法。
但到最後,不但得不到感謝,甚至對方還覺得你不貼心🙄。
我就有過,還很多次。
經過一些事情,我也有了些體悟:
傾聽之所以都容易失敗,是因為你聽到對方的話💬,卻沒有聽到他的心❤。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也不明全局,只有當事人才最知道發生了什麼。
不知他人苦,末勸他人善。
當別人決定來找我們的時候,他心中早就把他要講的故事完善了,我們聽到的只會是一面之辭。
而出主意,就相當於再在這件事情裡面挖細節,相當於可能打破這個故事,這不顯得有些討厭?
然而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再打個比方:
[妻子質問丈夫,我跟你媽掉到水里,你會先救誰?]
正確答法是什麼?我想很難回答。為什麼?
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妻子會這樣問,其實在意的是兩人間的關係,而非是非對錯。
在這,事情只是關係的載體,是用來表達關係的工具。
上面所發生的,都不是只需要從字面意思去理解,順著思路思考和解決就好。
而面對這類型的問題,我們需要思維上多些"彈性"。
至於如何想的有彈性,佛教禪宗有思想可以借鑒。

思維發展的三種境界
佛教禪宗有一種說法,用來形容思維的不同境界。
-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的思維就是這樣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到重新迴歸簡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某件事的理解會呈現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後,又能簡單地歸納某件事情的本質。
如果人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這種螺旋深入的形式發展,那他的思維,就是一種有彈性的思維。
而這種思維的要訣,跟溝通對話很像,就是不要太確定你知道的東西是什麼,從而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間、留足彈性。
先前我問過一個問題:知識、道理,包含你對世界的總結,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我認為:並不是,因為他一定有適用的領域。
有適用;就會有不適用。
就跟要判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就要去找尋它的"可反證性"一樣。
也因為有不適用的地方,所以道理都是局部性的,並沒有一個通行世界的"真理"。
而我們所說的真理,也只是局部的道理。
也正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局部的,我們如果要挑刺;去找出它不夠完善的部分;並不難。
相反的,要聽到它對的地方,卻並不容易。
你要先接受他所說的都是錯的,才能聽到他說的對的地方在哪裡。
套用上三重境界,就會變成:
- 一重境界,知識(包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 二重境界,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 三重境界,開始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有趣的是,我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境界。
首先是看山是山"的第一階段。
我曾提及:
我曾以為自己是個完全內向害羞的人。
也因為這樣對自己的認知,造成了限制,讓我沒有勇氣踏出去與人交往。
而因為後來的人生及創業經驗,加上決心改變的努力,讓我一度變得非常外向活潑,甚至於有些侵略。而那段時間,我也很厭惡;並不覺得自己害羞內向。進入"看山不是山"了。
看起來改變了;扭轉了?其實沒有,每每在像火焰一樣燃燒熱情🔥過後,我感受到的是重重的疲憊及違和,私底下的我,反而更安靜,甚至到了陳悶的地步。
隨著學習成長,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的害羞內向並不是絕對的。只要妥善管理好狀態,在某些場合、某種情境下,害羞內向是可以轉為熱情外向,進而去發揮所長的。
所以現在如果我介紹自己,我會說:[我個性上"比較"害羞內向,所以如果我安靜,絕不是不開心。]...等等
這時候,我不再因為這個標籤而有心理壓力,相反,我還認同了敏感內向。這是「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了。
所以,能認識到你所了瞭解的,永遠都只是局部🗺的知識,這非常重要。
因為既然是局部的知識,局部以外的部分,才會變得分外迷人。
你才會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麼呢?
這就為進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間,而這個探索的空間,其實也是你思維發展的空間,也是你自我發展的空間。
就像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像我的內向害羞一樣。
而對自己及世界的認知,也可以套用在這上面。
我們產生這些知識,也接受並相信這些知識。
當你知道它有侷限,就不會非黑即白,而變成一種應該思維。
而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同化以及順應。

同化&順應:思維的兩種適應方式
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曾說,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第一種,同化🛠:把我們腦中已有的認知,去套用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並且修改到符合我們自己的認知。
第二種,順應🏄♂️:不改變事物的真實,而是換個認知/角度,來適應他們。
前者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如: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
在生活中諸如:[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等都是類似的思考,這也造成了我們的諸多困擾與爭端,進而容易破壞與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會不斷地有新東西湧進來。現實也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某些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性與變化。
但,有彈性的東西🏀,可以隨著用力的大小與不同。來改變他的運動及型態。
套用在思維上,正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而承認我們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識,並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可能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適應這變化迅速的世界,迎向未來。
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些體悟與知識也是"局部"的,
你覺得局部在哪裡呢?😁
那你呢?打算怎麼做?你有沒有曾經以為自己是怎樣,而最後面翻盤的故事?期待聽到你分享。
到此,因緣際會地思考與啟發到一段落,誌念朋友,我們在現世的人也要更好的活在當下,期待你、我以及我們所愛的人們,都可以過得更好
Have a good day;and great day. 今年的我們會好運旺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