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標籤
當個Player
生活黑客
經營管理
溝通
日期
Nov 17, 2021
主題(relation)
管理者溝通的三大底層能力
分類
觀有所思
以下,是針對得到【管理者溝通訓練營第一講 : 管理者溝通的三大底層能力】所做的心得與思考。
常有人說:【我學了這麼多道理,為何仍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生活中也不乏:有些人智力很高,如千里馬;也很厲害,但卻始終遇不到他的伯樂,這致使他鬱鬱寡歡,最後甚至可能含鬱而終。
在這之上,我們除了增強個人專業、增進個人能力、視野後,是不要還可以考慮社會關係、人際關係這一環節呢?
人畢竟是社會化的動物,我們一生很難與他人完全沒有任何交集(除非人在孤島;身旁還只有一顆威爾森排球...)。而有了交集;要做成更大的事情,只讓人跟我們相處舒服應該是不夠的。
觀察上述厲害卻鬱鬱寡歡的人們,很多確實有過人之處。但在觀察其人際相處及心態,往往可以看到高傲、冷淡、不善人際關係等因素,雖說確實有機緣、時空背景因素等不能一刀切的問題,但是否在社會協作這方面可以做些著墨?
從個人到群體,我們做好自己;可以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但如果要實現更多、更大的願景,不外乎,就一定要與他人協作。而這,也是人類社會的精隨。所以要如何從自洽到融洽?從Leader到Linker,從指導到連接,應該就是個思考方向。
曾提及,對事情的開放心態、目標的聚焦及建設性的提案,我認為是可以作為對外溝通的準則的。而更進一步,要當一名連接者,這三項準則是不是可以做個升級?延伸一下,是可以的。
由重要次序依序是:目標感→全局感 / 建設性→推動力 / 開放性→學習力
依順序而言,目標感升級的全局感,取代了原本的開放性。因為涉及到與他人協作,尤其是帶領、管理的場合。一個領袖,首重的自然就是目標感。畢竟,一個始終見獵心喜;沒有信仰目標的領袖,跟著他應該還挺驚喜的。
分開講講三個升級的差異:
首先是【目標感】到【全局感】,當我們只有個人的時候,只需要在意自己的目標,保持方向;目標導向,一步步往目標前進即可。但是當與他人協作/帶領他人時,各種層級的目標、大家想的不同,可以馬上將我們的方向"撕裂",所以該如何更好的達到目標呢?捨己為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又或是極端自私?這些應對,短期內可能有效果。但長期來看,似乎不是這麼恰當。一個組織裡面的大家,彼此雖想的、要的各不相同。但也一定要能各取所需,這個組織才能長久的發展,而不流於官僚與形式(雖說官僚與形式的組織也是有各取所需的部分,因不是那麼健康,就不深入討論了)。
因此,要當好一個管理者/連接者,要做到的是【整合,而不是取捨】。我們只有在比較充分整合上級、平行、下屬與自己的目標後,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確保組織平滑的運作下去。而這當中,去找出/翻譯組織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並拆解落實到行動,以及決策前思考一遍全局的思考清單,應可以很好的幫助到我們。這邊額外有個小啟發,有句話說:【評估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應該看他做了什麼】,這是不是也可以對我們的上級使用?去看看其說的、做的事不是真的一樣。如果不一樣,是什麼?為什麼?我又怎麼做?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評估工具(當一個人整天在說家庭,可是行為卻都是以個人為重時...)。
而從上述可以看出,全局感並不是大局觀;不是為了什麼,就一定要犧牲什麼。能不能把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們,在目標、行動上"揉合"在一起,就是管理,也即一種藝術。
再來,從建設性升級到推動力,個人要達成目標;可以去提出一個方案,去"想辦法"落實。但在協作/帶領他人時,要完成交付的、已經揉合後的目標,就不單單只是想辦法,而是要切實地達成。我們雖然常說:【要推動一件事情】,但仔細想想,如果沒辦法時時推動呢?事情是否就無法向前了?
所以推動力是不是可以換個方向思考: 可以【是清障,不是推動】,為何這麼說?
細想過去我們遇到的事情: 下屬、同級沒有在推動事情,僅僅是因為他不夠積極、不努力嗎?事實不然,很多時候很多人不幹,僅僅是因為【不會】。我們在外側看別人,也常常會覺得很奇怪,為何他人總是卡在奇怪、看起來很簡單的地方。但是想必你我也有過類似經驗:【上級的一粒沙,很可能就是我們的一座山啊!】從這思考,似乎就沒有那麼奇怪了。然後從解決問題、共情的角度看,幫助協作者、下屬清理障礙,就成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與其在旁乾著急,不如先打通底層邏輯,再解決具體問題。進入他人的事情中適當幫助,也可以是個解題思路。
最後,身為整合目標、推動事情的人,從開放的心態到學習的能力,對管理者一樣的重要。增進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格局以外,也要兼顧組織的成長。但難道是自己學到的東西、經驗,拿來反覆耳提面命?從人生經驗上,我們都知道應該不是(想想求學時,長輩的精神講話就知道)。而比起耳提面命,溫和不強迫,甚至是使對象自己發現的狀態下,吸收新知、經驗看似比較容易。所以方法變成了: 【是動態嵌入,而不是單向輸入】。
課程中有提到一個心法,覺得完全可以當作準則:【凡溝通,必要拿到新信息】,為何這麼說?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比當事人知道得更多。所以在溝通上,兩方的訊息交流應該都要幫助到彼此,可以發現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以此要領,可以於每次溝通之後,回憶一下剛剛的交流,是否有和遺漏的。持續這麼做,將有助於發現新的事實。
除此之外,每周定期對他人周報也是個很不錯的工具,這裡的周報不是流水帳的那種,而分四個部分:本周工作、下周計畫、心得思考和視野情報。重點在後兩項,並且主要對象,是下屬;甚至是客戶,而非上級。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有助於信息得同步。甚至在下屬眼中,也可以切實地看到不同位置的角色思考的視野及方向,也是一個促進交流的好工具。再往另一個方向想,自己領導的,除了他人,也有自己。因此這個工具是否也可以拿來當作覆盤筆記,個人覺得稍稍改動後大有可為。
總結,有云:將帥無能,累死三軍。不論身為領導者或合作者,會整合、會推動、不說教的品質,都讓我們有可能變得更好。屏除坐而論道、指點江山;又或是親力親為、緊急救火的領導方式。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向、其他的角度與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與他人合作/管理組織?提升鍛鍊全局感、推動力以及學習力,我想,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謝謝你看到了這裡,而你對領導又是怎麼想的呢?你覺得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底層能力有哪些,希望知道你的想法,也希望可以給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