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直播】知識管理
00 分钟
2021-10-27
章節
第三週|知識系統
講者
上課時間
一句話總結
筆記進度
已完成
軟體
Zoom
作業製作心路歷程
星期
尚未選擇日期

總結與行動計畫

學習的目的是改變行為與思考
學習的目的是改變行為與思考
  1. 先完成初級作業,再回來觀看筆記並且做修正。
  1. 試著加入標竿人物在頁面上。
  1. 試著加入專案以外的資料庫蒐集在頁面上。
 

要點回顧

自問自答(Taggle) / 重點精簡
Ctrl + Alt + T 展開 / 關閉折疊
自問自答(Taggle) / 重點精簡 Ctrl + Alt + T 展開 / 關閉折疊
什麼是知識萃取?
  • 把自己的經驗轉成知識。
什麼是「萃取」?
  • 去蕪存菁、總結提煉。
我們要做的是「把知識盡可能還原」。
成為知識的主人,讓這些經驗能被用上。
 
💡
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於一連串動態的事情(專案、問題、被賦予的挑戰),這些動態的事情才是我們萃取知識的基本單位。
 
知識萃取的 3 個核心?
  • 知識萃取核心 1:把方案還原到當時的具體問題上面
  • 知識萃取核心 2:搞清楚對象是誰
  • 知識萃取核心 3:一套專案執行的框架
什麼是專案?
  • 凡是可以有「明確目標」和「截止日期」的挑戰和「問題解決」,都可以被認為是專案。
舉凡你公司的行銷計劃、網站開發,還是職場人際關係難題,或者個人的學習計劃、運動習慣養成,還是投資理財或者世界旅行都算。
PARA & PIA 兩種方案的差異
PARA:建立一套維基百科
PAI:建立你的個人作品集
PARA:建立一套維基百科 PAI:建立你的個人作品集
 
💡
收藏的知識是以「帶著問題」去收集的。
💡
可以跳脫框架,在蒐集資訊的時候,也不會讓資料庫變得不好找。
💡
不是用領域去教學,而是用解決問題的思路去教學。
例如:
領域:大家好,我要來教 平面設計 領域。
解決:大家好,我要來分享 如何做好平面設計,避免踏入這三個坑?

筆記區域

用自己好理解的話紀錄
用自己好理解的話紀錄

知識系統


知識系統 = 目標管理 + 知識萃取(本直播著重知識萃取

  • 知識管理與知識知識萃取定義
知識管理:把外部資訊變成自己知識。 知識萃取:把自己的經驗轉成知識。
Q1:怎樣才能讓知識在未來派上用場?
不是存到未來才派上用場,而是現在能不能把自己經手的事情裡的知識萃取出來。
Q2:知識好像永遠都學不完?
絕對學不完,要向內、向自己尋找,而不是向外抓空氣。

什麼是知識翠取?


誤區1:不是收藏,不是道理,不是類別。

  • 能夠用上的力量,能被轉移的財富。
💡
個人最大的浪費,是經驗的浪費。
💡
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於一連串動態的事情(專案、問題、被賦予的挑戰),這些動態的事情才是我們萃取知識的基本單位。

誤區2:知識萃取不等於總結提煉。

什麼是「萃取」?
去蕪存菁、總結提煉
我們要做的是「把知識盡可能還原」
成為知識的主人,讓這些經驗能被用上
💡
智慧:遇到 A 條件,進行 B 應對。

知識萃取核心


知識萃取核心 1:把方案還原到當時的具體問題上面

鍵盤來源?
  • 打字機
把常用的字分開,但不符合人體工學。

知識萃取核心 2:搞清楚對象是誰

💡
首先是自己,再來還是自己(過去的自己)。
講話變更坦承
雷蒙案例:
做網紅不是目的,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分享出去才是。
  • 最討厭哪一種分享姿態? → 局外人姿態
所以要以「跟自己分享」的姿態去分享,自己要能認同與經歷過。
💡
越個人化的知識,價值越高。
例如:兩人情侶台南美食部落客 > Google Map 針對性
小提醒:網路社群時代,分享的姿態要改變。
  • 網路社群時代,我一直認為我們分享的姿態要改變。從傳統教書,由上到下的姿態,轉為同一條路上,你給後續跟上的同行者的姿態。
  • 可以想像是給你的孩子留一封信,而不是出一本權威書。這兩者會有什麼區別?
前者不僅在態度上可能會更坦誠一些,而且一定會有三部分新東西:第一 ,踩過的坑、犯過的錯第二,合作夥伴,有什麼問題可以找誰誰誰(去到台南找張大姐、教育問題找小羊、Notion 問題找 Kevin);第三,雖然還沒有嘗試過,但你已經看到的其他可能。
  • 我一直相信,網路社群時代(自由、開源)沒有誰年紀大誰就是老師,沒有誰社會地位高就講話大聲,沒有只能靠獎項和學歷說話,只要你在某條真實道路上修行且願意分享,都是每一個也想踏上這條路的老師。
    • 海賊王例子(目標、限制、代價、夥伴、可能性)
      海賊王例子(目標、限制、代價、夥伴、可能性

知識萃取核心 3:一套專案執行的框架

💡
什麼是「專案」? 凡是可以有「明確目標」和「截止日期」的挑戰和「問題解決」,都可以被認為是專案。舉凡你公司的行銷計劃、網站開發,還是職場人際關係難題,或者個人的學習計劃、運動習慣養成,還是投資理財或者世界旅行都算。

PAI & PARA 差異

PARA(維基百科)

蒐集 → 整理 → 輸出 →(知識還原?)

PAI(個人作品集)

專案執行 → 問題解決 → 知識還原
兩種方案的差異
PARA:建立一套維基百科
PAI:建立你的個人作品集
PARA:建立一套維基百科 PAI:建立你的個人作品集
 
💡
收藏的知識是以「帶著問題」去收集的。
 

課後提問

專案和知識萃取的差別?關係是什麼?
專案:明確目標、截止日期、問題解決
專案是一個大的事情,知識萃取是一個方法。
知識和資訊的差別?
知識:為自己所用,解決自己的問題。
資訊:別人的知識,對自己來說是資訊。
與任務無關的收集?
雷蒙數字小島 → 思考連儀
PIA 只蒐集和專案有關的訊息
💡
可以跳脫框架,在蒐集資訊的時候,也不會讓資料庫變得不好找。
💡
太多資料庫會過度錯綜複雜。
💡
不是用領域去教學,而是用解決問題的思路去教學。
例如:
領域:大家好,我要來教 平面設計 領域。
解決:大家好,我要來分享 如何做好平面設計,避免踏入這三個坑?
 
 
 
 

 
上一篇
读书盘点|2022年世界读书日
下一篇
第三周刊_No.34|母女之间:阿克曼、波伏瓦、费兰特,她们这样书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