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AI 越來越強,我們怎麼選科系、職業?hdefault
00 分钟
2025-6-16
UR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4564988883089331&set=a.177625698918989&notif_id=1749991320746385&notif_t=feedback_reaction_generic&ref=notif
summary
在這個 AI 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科系和職業呢?是該轉系,還是持續在現有的領域深耕?AI 會不會取代我們的工作?我認為,關鍵在於我們要學會如何與 AI 協作,並且發展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想知道在這場變革中,哪些工作會消失,哪些又將出現嗎?
slug
ai-career-choice-20250616
3 則內容精選
2 個工具方法
1 個小故事
一句話啟發
最後更新
Jun 16, 2025 01:29 AM
password
隱藏內容
date
Jun 16, 2025
tags
AI
遠距教學
數位工具應用
notion image
【AI 越來越強,我們怎麼選科系、職業?】 ——— ※ 前言提醒:本文是在備課過程中,純粹基於 AI 的應用發展,做個人觀察總結,給自己和學員的下個技能樹鋪路;目的不在散播焦慮;也可以等 2030 年回來看看,預測中了多少。 ——— 前幾天,看到小羊要舉辦學習家年會 tag 我。讓想到今年 4 月,我收到一個「雷蒙週報」回信詢問,大意是:「雷蒙,我現在大學讀商科,但看到 AI 發展這麼快,我很焦慮。該轉系嗎?」 這個問題,這兩年應該很多人都在問。 不只是學生,連我們社群或者身邊朋友,已經有人遇上了裁員。這不只是商科,連設計師、工程師,大家都在擔心同一件事:AI 會不會取代我的職業? 先說結論: - AI 會改變很多工作,但不是你想的那種「全面取代」。 - 更像是當年手機出現,創造了許多新職業、商業模式,是種重新洗牌的升級版。 - 關鍵差異是,有些工作只是從以往需要 10~20 人團隊協作,現在 1 人就能頂上,成果還更好。所以關鍵是,你要站在對的位置。 文長約四千字,我知道有點長。 我會在文末整理重點摘要給你。 文章目錄: 1. 危險區:那些正在被 AI 吃掉的工作 2. 潛力區:跨領域專業 + 懂 AI 應用的人 3. 結論觀察:AI 不會取代創造,只會取代重複 4. 給你的三個建議 ——— 好,開始吧。 ▍1. 危險區:那些正在被 AI 吃掉的工作 - 不需要跟人互動的,主要工作是複製貼上的職業 - 成果容易衡量,無須跨領域的判斷和職能 - 只熟悉上一代工具,負責整個生產流程的單一模塊 我先說個真實的案例。 除了 Duolingo 跟 Shopify 已經公告,未來招人都要先「舉證『AI 做不到』才能新招募」之外,去年 IBM 宣布,將用 AI 技術取代超過 7,000 個職缺,尤其是那些「不需要與人接觸互動的崗位」。 我們的會員社群裡,也有看到一些老闆討論過。他們公司原本有 5 個設計師,現在只留 2 個 + AI 工具協作,產能還更高。 這就是我說的「危險區」第一類:不需要跟人互動,主要工作是複製貼上的職業。 這些包含: 1. 行政、行銷和分析助理 2. 基礎設計、文案師&初階軟體工程師 從第一個商管畢業生來說,如果準備進入職場,卻只想做上網打關鍵字、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寫些報告……等,這種成果不太需要跟人面對面互動,可以遠距交付的話,通常是第一個消失的。 現在的 AI(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已經能完全取代,只會簡單關鍵字搜尋、複製貼上,整理成報告的人類。 過去要花 1-2 週做出來的分析報告,AI 深度研究只要 10 分鐘,有文檔、來源、簡報,甚至互動式網頁。所以當然首先砍掉,那些沒在用心,沒有個人理解和思考的人類。 危險區的第二類人:是「基礎設計、文案、軟體工程師」。 你可能會很意外,因為我們本來以為創意和藝術是最難被取代的,但今年的 AI 在這方面的成果,已經完完全全打破了我們的認知。 注意在這邊,我說的是「基礎」。 因為基礎可商用的設計,其實是有套路的。 什麼叫「大眾覺得好看」、「大眾讀起來能懂」? 這些都有模式可循。 只要有模式,有參考,AI 學起來爆炸快。 以往一般的電商、店家或公司,都會需要 in-house 一整個設計團隊來相互處理的任務,現在只需要 1 個懂一些設計(或者說懂風格和市場敏感),又懂得用好 AI 工具的人,就能做到以往 10 人的工作量和品質。 例如:先讓 AI 生成靈感草圖跟老闆確認 → 快速定稿;再把 AI 生成的初稿圖,用 PS 等後製工具微調就能出圖;基礎文案也是類似的邏輯。 至於軟體工程師? 那些只會基礎「CRUD」的工程師,可能是首當其衝的。 ※ CRUD 是什麼?Create(新增)、Read(讀取)、Update(更新)、Delete(刪除)。 因為這類工作的邏輯也是 AI 能完全學會替代的。以前一個專業的工程師,可能要配 5 個基礎工程師給他,去釋放他的時間處理許多簡單的查找、複製、更新、刪除的任務,但現在這個專業的工程師可以藉由 AI,省下大量的溝通,公司還能把這些基層工程師的薪水,拿去給這個專業的工程師,溝通成本更低,價值還能更高。 進入「潛力區」之前, 我想先說,不是說以上這些基礎職業會完全消失。 因為即便是簡單的任務,還是要由人類來最終交付。 因為 AI 不會替你負責,只有人才會。 所以,不是整個職業會消失, 而是相關的工作崗位數量會大幅減少。 以前需要 20 個人的小部門,現在可能只需要 2~3 人。 ▍2. 潛力區:跨領域專業 + 瞭解 AI 應用 - 擁有兩種以上專業視角,能整合多領域知識解決問題 - 能拆解完整工作流程,找出 AI 可協作或自動化的環節 - 需與人類互動協作,為判斷和成果負責 直接進例子。 今年六月,一位《華爾街日報》(WSJ)的記者 Joanna Stern,用 1000 美元製作了一個完整的 7 分鐘電影短片(如截圖)。你可能以為 30000 台幣也不便宜阿?但如果你去看看成果,你會發現光是那個機器人的 3D 建模在現代可能就超過 30000 元,更別說那些室內和外景的拍攝。 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不是頂尖的導演,也不是專業的 3D 建模師。 但她懂「要產出一個成果」的全流程 —— 知道要完成一個好故事會遇到哪些問題、怎麼解決。 她懂一些腳本寫作、懂文案編輯、懂導演鏡頭語言,再配合 AI 協作,還有對的人指引,就能做出來。 你發現了嗎?這些對自己工作業務領域理解比較深,知道要完成這個成果,具體會碰上哪些問題(無須到 Top 1% 的行業專家),只需要在 2~3 個專業上都有 PR70,加上她懂得運用 AI 工具,就能以 1 頂 100。 這就是「潛力區」:跨領域專業 + 懂 AI 應用的人。 你可以粗糙地理解為「文理雙修」。 這種人,既要能梳理整個工作流程,找到能交付 AI 協作的部分; 也要有所同理心、情感支持能力,讓其他人願意跟他合作。 畢竟我們人類,依然是社交動物, 能跟有同理心、願意負責的專業人士協作, 會比起只跟機器工作,快樂的太多了。 講到這裡,你發現學校裡教的根本跟不上阿,怎麼辦? 沒錯,因為傳統教育是龐大複雜的體系,一定慢於市場和個人。 所以只能靠自己去學習為主。 未來自學的價值只會越來越大, 學校帶來的不可或缺價值只會越來越小。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要選專業, 我建議先選那些「你真正有熱愛、能持續做下去」的。 你才有動力去整合其他專業,去探索現有需求的問題, 並且跟 AI 一起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人類社會。 至於那些真正發展、推進、開拓 AI 技術的基礎學科,絕對是時代紅利,但我覺得這不是大多數人願意去的,壓力極強(自行去看各大 AI 公司他們的招募需求就能得知)。這些人除了大概率要讀到碩士、博士,也不用我多說,他早就知道自己的路,也是社會上不到 1% 的天才。 ▋ 3. 我的觀察:AI 不會取代創造,只會取代重複 我是科技樂觀主義者。 寫下這些,不代表我對未來只有黑暗的看法。 我認為,AI 無法取代我們的真實經驗和創作。 它取代的是那些「重複、有模式」的老事情。 這樣反而能解放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去做更多還沒嘗試過的創造和體驗。 但前提是,你要找到自己所愛的事情。 如果你對某個工作、專業、領域有熱愛, 你完全不用擔心 AI 會取代你。 因為你知道,你會在這個方向上持續學習、持續創造, 甚至跟 AI 共存,把麻煩的事情都交給它, 讓你能更專注在「屬於你的創造」上。 像我大學的科系也沒選好, 或者說根本只是按分數跟長輩的期待去填 說實話,我當時也想像不到自己現在的職業和工作模式 但我現在也過得好好的,不是嗎? 因為我一直在自己的熱愛上探索、學習和實踐 想的永遠不是「怎麼避免被取代」,而是「怎麼做得更好」 用心、認真對待手上的每個問題, 加上懂得活用工具來放大你的專業價值和獨特的你自己 你根本不用擔心被取代,未來是你的時代。 ▍最後,讓我三句話總結吧 1. 發展可遷移、跨領域的專業:不要只在一個不需要跟人互動的單一領域鑽研。 2. 不需要精通所有 AI,但只少知道在你的工作業務流程上,哪些問題可以用上哪些工具(注意我說的是新工具,不要說什麼 Word、Excel,這種上時代的產物) 3. 與其跟熱門,不如選熱愛:能持續投入,專注在成長上,比起當下成功熱門,更加重要
上一篇
读书盘点|2022年世界读书日
下一篇
第三周刊_No.34|母女之间:阿克曼、波伏瓦、费兰特,她们这样书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