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today
Updated 2025/09/03

对立过程理论

opponent-process theory

对立过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解释颜色视觉和情绪体验的动态变化方面。该理论主张,人类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是由相互对立的神经活动过程所驱动的。这些对立的过程在大脑中相互作用、竞争,从而塑造了个体的心理体验和反应。

任何长期或反复偏离愉悦或情感的中立状态……都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后反应(after-reaction)]],它的作用与刺激物相反。

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理查德·所罗门(Richard Solomon)和约翰·科比特(John Corbit)将这种快乐和痛苦的相互关系称为“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通过间歇性的痛苦刺激,享乐的自然设定点会偏向快乐的一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力降低,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正如痛苦是我们为快乐所付出的代价一样,快乐也是我们从痛苦中得到的回报

核心观点

  1. 对立过程:这是指大脑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相互竞争的神经活动。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被激活,以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2. 适应与恢复:根据对立过程理论,当个体长时间暴露于某种刺激下时,相应的神经活动会逐渐减弱(即适应),而与之对立的神经活动则可能逐渐增强(即恢复)。这种动态平衡有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稳态。
  3. 色彩与情绪的对应关系:虽然对立过程理论最初是用于解释颜色视觉的,但它也被用来理解情绪体验的变化。

例如,红色可能引发兴奋感,而绿色则可能带来平静感;快乐和悲伤作为对立情绪,可能在特定情境下交替出现。